从经筋论治软组织源性腹泻的体会
讲课语音>>
【讲师简介】
田有粮,男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(总装备部总医院)康复医学科副主任,副主任医师。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,从事针灸、针刀、手法、理疗、康复等工作25年,专业特长:颈肩腰腿痛的综合康复治疗,慢性软组织损伤的针刀、手法及物理治疗,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等。曾立三等功2次,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、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,主编和副主编医学著作各1部,参编医学专著2部,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。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常委;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;全军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;全军康复理疗专业委员会委员;北京市康复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等职。
【讲课内容】
各位老师、各位同仁:大家好!
我是来自于解放军306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田有粮,首先感谢关主任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和各位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,今天我将从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角度阐述软组织源性腹泻的特点、可能的机理和治疗思路。
软组织源性腹泻临床上较为多见,但漏诊率极高,目前文献报道较少。关于软组织源性腹泻的名称提法,以前从西方引入的“脊椎源性”的名称,宣蛰人教授称为“软组织相关症象”,我们曾从经筋疗法的角度提出过“筋性腹泻”的概念。近年来,我们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,采用经筋疗法综合康复治疗,运用手法松解、长圆针解结及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本病,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,现将粗浅体会和对本病的认识汇报如下。
一、 本病的临床特点
1、患者多有下腹疼痛不适感(足阳明、足太阴、足厥阴、足少阴经筋);2、腹部平坦,无压痛或轻压痛,无反跳痛;3、据我们临床观察,多见于第7胸椎至第2腰椎棘突有偏歪或伴有棘突旁压痛存在或/和腰1-3横突部(足太阳经筋)压痛或可扪及条索状物;4、便前多有腹痛不适,便后消失;5、大便>3次/日,呈水样便或不成形粘液便;6、食用某些刺激性食物后能诱发加重;7、便常规检查多数无阳性发现;8、结肠镜检查多见肠粘膜轻度充血或有激惹现象;9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;10、经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,除外痢疾、肠癌、腹腔及盆腔等器质性病变。
二、 治疗方法
1、查找结筋病灶点 :根据我们临床观察,本病多发生在第7胸椎至第2腰椎棘突旁有压痛存在或在腰1-3横突部(足太阳经筋)查找到压痛点或可扪及条索状物,或在腰大肌的三个常见压痛点处(腰椎横突、腹股沟韧带下及股骨小转子滑囊处)触摸到痛性结节,即府舍次、气冲次、维道次、髀关次(足太阴、足厥阴、足少阴经筋)等结筋病灶点。可在上述部位找到压痛敏感点或可扪及筋结、筋索、钝厚、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。
2、整复理筋:先在查找的结筋病灶点处进行局部揉、摩等放松手法,然后用拇指尖端指压松解,即以指代针,由轻到重,要求指力达到病变的深层部位,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准,指压过程中要求拇指尖端要有间歇的放松,每处指压施术1 min后,患者一般顿感腹部舒适轻松;对棘突有偏歪者,进行手法整复复位;最后再行局部揉、滚、按、摩等放松手法。
3、松解结筋:对病久或软组织粘连较重者采用薛氏长圆针松解治疗:患者采取相应体位,按照上述方法找到结筋病灶点后,先定点作好标记,常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,然后采用长圆针解结法,在结筋病灶点处小幅度松解2-3针后出针,以无菌纱布压迫针孔2min,创可贴贴敷针孔。
4、平衡经筋:为巩固疗效,减少复发,进行适宜的腰背肌、腹肌等以核心肌群为主的康复训练,以调整经筋平衡。
5、辅以理疗:采用超短波、温热磁振等进行腰腹部对置治疗,以消除软组织无菌性炎症。
三、 机理探讨
软组织源性腹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,但目前还未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的重视,其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。从解剖学看,小肠、升结肠、横结肠由胸6-腰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。其纤维由内脏大神经、腹腔节、肠系膜上丛节后纤维布于肠壁。胸12-腰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降结肠、乙状结肠和直肠。由内脏小神经、内脏最小神经、肠系膜下丛分布于降结肠、乙状结肠、直肠。如果交感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抑制,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占优势,使肠胃蠕动增强,并增进胃液、肠液、胆汁和胰液的分泌,从而导致腹泻。
筋膜在整个身体内都是连续性的,包裹着器官、血管、神经、肌肉等所有组织,筋膜的张力可以影响器官的功能,所有内脏器官的功能都受脊神经支配。当脊神经的解剖关系和位置有轻度移位、轻度改变或椎旁肌筋膜等软组织因外伤、劳损等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改变,形成刺激性灶或激痛点,累及脊神经根前后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,致使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脏腑功能发生了改变。即使机体有微小紊乱,躯体内脏反射也会诱发肌筋膜组织的改变,尤其是在椎旁肌肉处,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。高张力、肌肉变短及神经易化等状况长期存在,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加和中枢神经系统负反馈,导致内环境易激惹,最终增加张力,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,可发生交感神经抑制,副交感神经兴奋,使胃肠蠕动增强,从而导致腹泻。
经筋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医理论所讲的经筋,从现代临床角度讲,就是以经脉为纲,对人体骨骼肌及其附属组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。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及其附属组织是活动时的受力点,也是非生理性活动的损伤点,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可出现卡压经脉的“横络”,形成经筋结聚的病灶点(类似于西方医学提出的“肌筋膜扳机点”或“激痛点”),造成气血不通,成为顽痹。解除这种顽痹的关键是分离“横络”,即用长圆针在结筋点处,施行“解结”针法松解治疗,从而达到镇痛止痉、活血通络,灭活肌筋膜“激痛点”的目的。
督脉的循行类似脊神经的走向;足太阳经行走于脊柱1.5寸旁线,类似交感神经在脊柱旁的位置;其3寸的旁线,几乎与脊神经后支的皮神经通路相一致。根据历代经验确认的督脉、足太阳经穴位的主治病变,与现代脊源性病变相对照,发现二者是大同小异的。中医学认为,泄泻是以脾胃为主,肝肾有关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的一种病症。我们在结筋点处的经验取穴(主要在脊椎胸7-腰2棘突旁或/和腰1-3横突周围)治疗,恰与督脉、夹脊穴及膈俞次、肝俞次、胆俞次、脾俞次、胃俞次、肾俞次等穴相对应,可调整脏腑的虚实及气机升降,而达到治其本的目的。
我们在经筋理论指导下,运用经筋手法理筋整复,放松了腰背筋膜、髂肋肌、腰大肌、腰方肌、腹肌等软组织后进行整复脊椎关节紊乱,用理疗消除软组织无菌性炎症,用长圆针在经筋结聚的病灶点处解结,松解软组织粘连,分离“横络”的机械性卡压,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以巩固治疗效果,取得了较佳疗效,主要机理可能是恢复了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平衡,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状况,阻断了病变组织中神经末梢对无菌性炎症化学性刺激的传导,从而解除了对植物神经的机械性压迫和化学代谢产物的不良刺激,消除了本体感受器异常的神经冲动反射,内脏神经功能恢复正常,肠功能亦复正常,从而使腹泻自愈。
以上是我们的粗浅体会,有不当之处,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!
谢谢大家!